博客年龄:18年2个月
访问:?
文章:120篇

个人描述

姓名:杨勇
职业:**
年龄:26
位置:中国,石家庄
个性介绍:
庸懒世事功难立,多情文章本天成.

这样写新闻合适吗?

2007-02-26 19:41 阅读(?)评论(0)

    今天《河北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引人深思,这不是指报道所反映的内容,而是指它的写法。“新闻”一词在新闻学中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是指包括消息、评论等所有形式在内的对新近发生事实的传播,而狭义上指得就是消息。“消息”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新闻体裁虽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报道事实”的基本特点却是业界所公认的,而“事实”也是有宏观和微观之分的。比如在两个市民中有一个说雪是黑的,媒体报道“市民称雪是黑的”就是微观真实而宏观不实。

    乍一看这篇报道,没有什么问题:文中所列数据来自政府主管部门,所用事例是记者采访得来,有一点评论内容也是转引自权威人士。但略一思量,我们就能发现几点不妥之处:

    首先,宏观导向不够客观。看两个小标题,“‘开门炮’惊醒市民”、“市民呼吁传统风俗‘变脸’”,从文字角度来看,应该说这是两个不错的标题,写得很生动。但问题出在,这里所指的“市民”能够代表全市的市民吗?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春节放炮的政策由禁到开,这个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就是民意,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市民是支持春节期间放炮的。我们且不去管这一争论到底谁是谁非,仅从大众媒体的职能去讲,也不应该这样对本有争论的问题带有一边倒性地去截取部分事实加以报道。

   其次,记者带入了太多的个人倾向。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判断,记者是先有倾向,然后出去寻找能印证自己这一既定倾向的事例来加以报道的,因为在这个城市中还有很多人所持的观点是与此对立的,而在文中对这一派却没有任何报道。我说这话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实实在在地问过了自己单位、家庭、朋友圈中的几十个人,两种观点的支持率大概持平而稍偏向于支持放“开门炮”。我不敢说自己的调查可以推翻一切,但较该报道所说还是更客观一点。

   当然,这篇报道并非是重大的时事报道,也不会引来“文字官司”,但对于很多持相反观点的读者来说,看后难免会认为报纸太武断了,淹没了他们的声音,这对报纸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损失呢?再说一句题外话,在《河北青年报》的本地新闻稿件中,一提到社会学家就是梁勇,可不可以换一个社会学家采访一下?

附:新闻原稿 

    本报讯  商家认为鞭炮声预示着生意越做越红火,而环卫工人则头疼着它带来的成倍工作量。昨日是正月初八——“金猪年”第一个工作日,一大早省会街头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据环卫部门初步统计,当日市区产生鞭炮垃圾约200吨。

开门炮”惊醒市民

  “噼噼啪啪……”昨日刚7时许,家住省会新石小区的初三学生于敏就被窗外传来的阵阵鞭炮声惊醒,“除夕夜放炮还只是集中在零点左右,这可好,从一大早一直放到了10点多,听着就闹心,更别提睡觉了。”

  8时许,记者骑自行车从槐安路向中华南大街一路观察,发现不少商户将鞭炮摆成象征吉利的“8”、“发”字样,点燃后产生的爆炸声让路上行人不禁皱起眉头,捂着耳朵匆匆而过。

  石市环卫处副处长齐新华说:“为做好‘开门炮’清扫工作,当日凌晨4时许,市区4500名环卫工人就全部投入清扫工作。”

  14时许,记者从石市环卫处获悉,市区内的鞭炮垃圾已基本清扫完毕。“据初步估计,市区内产生的鞭炮垃圾约有200吨。”齐新华说。

市民呼吁传统风俗“变脸”

  对于初八大放“开门炮”的传统,多数受访商家虽然承认放炮未必会对生意兴旺起到作用,但认为“都是老习俗,图个喜庆总是好的。”

  一些市民提出建议,主张让初八放“开门炮”的传统习俗也变个花样。

  “商家节后营业第一天,可以进行大扫除代替放炮,动员员工打扫卫生让单位焕然一新,还可以省下买炮的钱,一举两得。” 市民李女士提出自己的建议。

  社会学家梁勇也说:“图喜庆、吉利不一定非得放鞭炮,其实采用爆破气球、电子炮,或开展些有益的企业文化活动鼓舞士气,效果也不一定会差。”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静夜闲思 下一篇:该日志被锁定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